8月16日,湿地自然学校揭牌仪式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携手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苏州市林学会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WWF中国区流域宣教项目负责人万嘉瑜、高新区农发局副局长包剑平分别致辞。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2012年3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苏州市农委启动了“湿地1+1”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搭建桥梁,使企业牵手农村社区、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湿地恢复保护、湿地自然学校等项目,帮助农村社区减少农业污染、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湿地自然学校是其中重要内容。
启动仪式上,高新区包剑平在致辞中对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湿地自然学校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希望以此为契机发起全民保护湿地的热潮,并不断积累经验,为周边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据王星总经理介绍,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首批试点验收、苏州首家正式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园内构建了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郁郁葱葱的湿地植被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候鸟迁徙的停歇地和夏候鸟繁殖地之一,也是苏州市生物多样性恢复较好的区域之一。他表示,此次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立的湿地自然学校,对发挥湿地公园的宣教功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WWF中国区流域宣教项目负责人万嘉瑜代表WWF做了发言,对湿地自然学校的揭牌表示了衷心的祝贺,他强调了首个湿地自然学校的引领作用,并指出湿地自然学校的长效运行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的志愿参与,也需要积极践行探索多样化的运行模式,要将湿地自然学校打造成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品牌和示范。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表示,湿地认养和湿地自然学校都是对湿地进行保护的积极探索,苏州将在湿地保护的宣教活动中,吸收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湿地自然学校志愿者项目、鸟巢制作大赛等活动。同时,希望能够丰富内涵、完善机制、长效管理。
志愿者项目是湿地自然学校的重要内容。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苏州市林学会合作发起了国内首个“湿地自然学校志愿者”项目,苏州及周边市民有机会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参与到湿地自然学校的服务和湿地保护工作中来。刚一发出招募启事,便吸引了首批十余名核心志愿者的加入,活动当日,首批志愿者接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苏州林学会、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共同颁发的工作证。专家志愿者中,有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的植物学博士,有江苏省野鸟会的资深观鸟人士,有在海外工作、具有丰富志愿者活动经验的湿地水质监测专业人员。他们的工作将致力于湿地自然学校项目设计和培训,包括课程的编制、教学、自然体验的讲解员的培训和湿地水鸟的观测教育等方面,组织和培训志愿者在湿地公园开展巡护、宣教、动植物监测、对外宣传等参与性管理工作。
揭牌仪式上,湿地自然学校首批专家志愿者范如宇代表省野鸟会向湿地自然学校赠送了自制的鸟巢,拉开了首届苏州市鸟巢制作大赛的帷幕。他告诉记者,将来在湿地自然学校观鸟,学员不但可以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放松和乐趣,而且能获得相关鸟类的知识,体验我们身边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据记者了解,作为国内首批出资认养湿地的企业,昆山贝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为保护苏州的湿地保护率先作出了表率,他们表示要让员工更多的了解湿地,让企业更加有社会责任感。